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彩绘艺术简介
来源:www.gyhart.cn | 更新时间:2019/11/11 11:43:11
唐式五彩装
彩绘
图案大多以红色作底,青、绿、朱、白、黑五色攒退,色彩鲜艳,以暖色为主,图案线条刚劲有力,图案纹样多以花草为主,布局没有三廷之分,总体效果疏朗大气。
唐式朱墨彩画
朱墨彩画的特点是色调淡雅,一般不是用纯色,两笔起晕。图案边缘用朱红色勾线,这是不同于五彩装和碾玉装之处。图案以花叶为主,多是两方连续纹样,构图翻卷折叠,起伏回旋似水波,舒卷万千,风雅之至。
宋
宋代的建筑形式比唐代规模更宏大,变化也愈加繁多,彩绘的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。其特点是用墨更讲究笔法的流畅飘逸、线条的刚劲挺拔,花纹图案也变得活泼多样。在操作技法上,宋代以线条轮廊和图案造型为主、以退晕技法为辅、以青绿为主色、以红黄为陪衬,风格清淡雅致。由于宋代禁止民间私设金炉溶金,所以彩绘中很少用金饰,这也成为宋代彩绘的一大特色。
宋式五彩遍装彩
五彩遍装是在唐代五彩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是以青、绿、朱三色为主色调的一种彩画形式。图案外缘以青、绿、朱三色叠晕,枋心内饰以五彩花纹或者五彩锦纹,一般来说,红底饰以青绿花纹,青底饰以红绿花纹,色彩相间形成对比色,认色攒退,精工细作
元
元立国不到百年且战乱不止,现今留存的彩绘很少,只有山西永乐宫、洪洞广胜寺等几处实物。但分析研究这些仅存的实物可以得知,元代彩绘对我们建筑装饰的发展仍有一定的贡献。主要是以青绿为主调、同时辅以黑白线作各部图案的轮廊线,使作品更加明晰典雅。元代还首创了在建筑物的枋心添加泥塑图案这一新的技法。
明
明代是建筑和彩绘的繁荣时代,其主要品种有云龙彩画和龙草彩画,旋子彩画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其特点是画面色泽饱满、用金量大、图案丰富、装饰性强。受佛教在我国广泛流传的影响,明代建筑彩绘的宗教艺术倾向也日趋浓郁。
清
到了清代,彩绘发展已高度成熟,官式彩绘可分为五类,即:和玺类、旋子类、吉祥草类、苏式类和海墁类。每科画种又分多种作法,如旋子即分8种;和玺又分4种,苏画又分4种,加之天花、椽头、斗拱、地方等彩画,五花八门,不胜枚举。汉地尤以山西地方彩画为盛,其汉纹锦、大金青、二金青彩画精美绝伦;少数民族地区的西藏佛寺彩画、云南彩画都极其华美精彩。清式彩画在材料品种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突破,除了传统的石色之外,绘制异兽、包袱、白活所必须用的植物色也大量使用,更突出的是为使彩绘配合建筑等级之需,昂贵的金色也广泛施用,使得高等级建筑显得金碧辉煌、光彩夺目。总之,清代建筑彩画无论是规模、品种、色彩、工艺等都有长足的进步,达到彩画史的最高峰。
清式和玺彩画
和玺彩画是清代彩画的最高形式,也称宫廷彩画。金龙和玺彩画是和玺彩画的最高等级形式,各大线均沥粉贴金,青绿二色攒退,盒子、藻头、枋心均为沥粉贴金,平板枋、垫板均作龙纹片金彩画。和玺彩画根据各部位所画内容的不同又分为金龙和玺、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等。
苏式彩画
起源于江南苏杭地区的民间画法,乾隆年间传到北京,演变成为当时普遍采用的园林彩画形式。苏式彩画的特点是色调以红、黄、白等暖色或中性色调为主,绘画内容大多受江南风光和丝绸织锦影响,布局上多采用分段布图法。苏式彩画的线条流畅色调清晰、立体感很强,尤其是枋心细微传神,多用于民间或宫廷、庙宇的园林装饰。
汉纹锦彩绘
清代彩画中的一个特殊种类,汉纹绵彩绘产生于明末清初,主要流传山西的晋中、太原一带。汉纹锦彩绘的出现与晋商有关:相传明末清初时晋中一富商大起宅院,他要求匠师在描绘彩画时必须画出一个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图样。匠师们绞尽脑汁设计出种种图案他均不满意,后来有位老匠师在汉瓦当图案中得到启发,终于绘制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图案。由于图案脱胎于汉代花纹,人们就称它为“汉纹锦”。汉纹锦彩画主要表现形式有大金青彩画、二金青彩画、小金青彩画、五彩汉纹锦彩画、山西苏画和刷绿起金彩画等六种形式。